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3期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卷首语
走德育专业化之路,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不仅是一支“学问之师”,更是一支“品行之师”。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娴熟的教学技巧,更要有高尚的品德、育人的智慧。为此,教师德育专业化势在必行。
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了对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对教师品德修养、育德能力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吹响了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集结号”。
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重说教轻体验的现象仍然存在,以致学生无法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认知、外显为道德行为;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一些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过分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对活动背后的德育目标的内涵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要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德育工作的顽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迫切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德育教师走德育专业化之路,接受充分的德育专业训练,具备扎实的德育专业素养。
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教育正逐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历史转型,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正如檀传宝教授在论述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命题时所指出的:教师必须从一个经验型的“教学”工作者逐步发展成为具备德育等更全面的专业能力的专家型“教育”家。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拥有比教师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在与学生情感的互动、对学生品格形成的影响等方面,却无法与教师相比。这就是教师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为此,新时代的教师绝不能甘于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在德育专业化的路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才能够更加突显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够获得不断成长、自我实现的持久动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系《中国德育》杂志编辑】
本刊评论员:何蕊
卷首语
P01 走德育专业化之路,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何 蕊
观 察
P07 莫让德育成为校长的“奢侈品”︱黄洪霖
P09 榜样教育“内化于心”比“外化于形”更重要︱樊改霞
实 证
P11 我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特征分析——基于2006—2016年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王怀秀
学 术
P16 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教育之道︱罗生全
P20 交往冲突: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另一种可能︱和 平 杨淑萍
话 题 德育专业化
P25 论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缺位与补位——基于S省三所中小学校的调查研究︱李一楠 郑敬斌
P30 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转型与教师德育素养提升︱邹太龙
P34 学者、慈者与圣者:师德层次及其养成︱唐松林 姚尧 杨明刚
P38 论教师在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建设中的责任与作为︱郑婉秋
P41 芬兰教师德育专业化建设及启示︱刘争先
讲 堂
P46 做时代的新人︱刘铁芳
样 本
P50 十项工程: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新探索——访山东省莱州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尹文涛︱本刊记者 樊 璐 赵广忠
P54 县域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创新实践之路︱赵建军
P58 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战农刚
P61 以完整的教育助力学生成长︱周希伦
第一线
P64 诗画育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邵艳红
P67 教师“出力不讨好”现象之反思︱孟祥萍 林凡瑞
P70 “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学实录︱郭美珍
人 物
P75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李 诗
资 讯
P05 即时︱ P06 文摘︱ P06 语录︱ P79 特别报道
【微信编辑:崔倩倩】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样本丨让学生在德育中体验并收获幸福——南京江北新区德育工作采访纪实(一)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杂志